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搞笑说说 > 伤感的说说 > 本文内容

我的祖国我的家征文 全国征文一等奖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02:00:02源自:http://www.xiziv.com/作者:经典文学网阅读(138)

作文我的祖国我的家,我的祖国我的家征文,我的家乡,我的春节寻根我的祖国我的家作文

**我的祖国我的家**

**题记**

山河为脉,岁月为笺,祖国是永不褪色的家书,家是刻在血脉里的国魂。

**起兴**

清晨的露珠在故乡的槐树枝头闪烁,像极了母亲缝补衣裳时落在针尖的银线。老屋的青砖墙上爬满藤蔓,蜿蜒的纹路里藏着父亲用粉笔写的“家国”二字。这些斑驳的痕迹,是岁月赠予我的密码,让我读懂了“家”与“国”在血脉中的缠绕。故乡的炊烟总在黄昏时分升起,袅袅如丝,那是母亲用柴火编织的温暖,也是祖国用山河托起的希望。当风掠过院角的桂花树,飘落的不仅是金黄的花瓣,更是一个民族对土地的眷恋,对家园的守望。

**层染1**

记忆中的老屋总在夏夜亮起灯火。父亲坐在门槛上修整农具,手电筒的光晕里浮着他的白发;母亲在厨房熬煮中药,药香与炊烟交织成乡愁的底色。那时的我常趴在窗台上,看村口的石桥被月光镀成银色,听远处的火车汽笛穿透暮色。桥下的溪水日夜奔流,像极了长江黄河的脉络,而火车的轰鸣声,是祖国心跳的回响。老屋的砖瓦承载着家族的根系,而祖国的山河则是所有游子的归途。当我在城市高楼间仰望星空,那些闪烁的光点总让我想起故乡的萤火虫,它们是自然的星辰,也是民族精神的微光。

**层染2**

去年清明,我回到老宅整理祖辈遗物。泛黄的族谱上,祖父的名字旁写着“抗日老兵”,他的旧军装里还夹着半张泛白的合影——年轻的他站在村口的古槐下,身后是战火纷飞的山河。照片边缘的裂痕像极了岁月的皱纹,却让我看清了“家国”二字的重量。祖父曾说:“家是国的细胞,国是家的骨骼。”他粗糙的手指抚过军装上的弹孔,那些凹陷的痕迹仿佛在诉说一个民族的伤痕与坚韧。而今,老槐树的年轮里依然镌刻着风雨,树影下却多了我与堂弟嬉戏的身影,祖辈的坚守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,成为家族血脉中的信仰。

**层染3**

书桌上的中国地图常被我用铅笔圈出故乡的位置,那些蜿蜒的河流与起伏的山脉,是祖辈用脚步丈量过的疆域。去年暑假,我随研学团探访黄河故道,站在龟裂的河床上,听导游讲述“黄河宁,天下平”的古老箴言。一位老农蹲在田埂上,用布满老茧的手掌摩挲着河岸的石块,他说:“这土是咱祖祖辈辈的命根子,就像家里的灶台,烧着的不只是柴火,更是根。”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家国情怀不是宏大的口号,而是母亲在灶台前熬煮的粥香,是父亲在田间弯腰插秧的背影,是每个中国人对土地的深情凝视。当高铁穿越山川,当无人机盘旋在稻田上空,科技的浪潮中,我们依然守护着祖辈传下的土地与信仰。

**点睛**

站在异国的机场,望着玻璃幕墙外的中国红,我忽然想起老屋门前那盏永不熄灭的灯。它照亮了归途的路,也照亮了民族的脊梁。家是藏在基因里的乡音,国是刻在骨血中的图腾,当我们把对家的眷恋化作对国的担当,便让每滴汗水都成为时代的注脚。那些在老屋檐下听过的传说,在村口石桥上读过的诗文,在炊烟中氤氲的家风,早已化作精神的图腾,指引着我们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家国篇章。此刻,我听见黄河的涛声穿越时空,与母亲呼唤的声浪交织成永恒的和弦——那是祖国对游子的召唤,是家对血脉的守候,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回响。

欢迎分享转载→ 我的祖国我的家征文 全国征文一等奖

用户评论

© 2013-2018 - 经典文学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88888888号-1收藏本站 - 网站地图 - 关于本站 - 网站公告 - 合作申请

闽ICP备2021017268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