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搞笑说说 > 祝福句子 > 本文内容

记承天寺夜游赏析

发布时间:2025-10-31 20:40:03源自:http://www.xiziv.com/作者:经典文学网阅读(114)

**记承天寺夜游赏析**

夜色如墨,月光如水。

我独坐案前,望着窗外的月色,忽然想起苏轼那篇《记承天寺夜游》。文章开篇便以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”点明时间,仿佛将人拽入一个静谧的夜晚。苏轼被贬黄州,心境本应沉郁,却在月光下与友人张怀民的偶遇中,寻得了片刻的宁静。这一夜,月色成了他们心灵的纽带,将孤独与寂寞化作诗意的共鸣。

初遇时的场景,是苏轼在庭院中漫步的独白。

他因月色而起,披衣而起,推门而入,与张怀民共赏月色。两人漫步于庭院,抬头仰望,只见“庭下如积水空明”,月光洒落,仿佛为大地披上了一层银纱。他们漫步于竹柏影下,影子交错,如同一幅水墨画。苏轼的内心,从最初的孤寂到与友人相伴的释然,悄然发生变化。这一段,是夜游的开端,也是情感的铺垫。

波折处,是苏轼与张怀民的对话,以及他们对月色的感悟。

他们并肩而行,低声交谈,言语中透露出对仕途的无奈与对自然的热爱。苏轼感叹“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”,这番话既是对现实的感慨,也是对友情的珍视。张怀民的回应,或许没有太多言语,但他们的身影在月色下显得格外坚定。这一段,是情感的转折,也是思想的升华。

顿悟时,苏轼在月色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。

他不再执着于仕途的起伏,而是将目光投向自然,感受月色的温柔与静谧。这一夜的漫步,让他明白,即使身处逆境,也能在平凡中发现美好。月色不仅是他们眼前的景象,更是心灵的寄托。这一段,是情感的深化,也是哲理的铺垫。

余韵中,苏轼的思绪随着月色飘向远方。

他回忆起与张怀民的过往,感慨时光的流逝,却也庆幸这一夜的相遇。月色依旧,竹柏影长,而他们的友情却在这静谧中愈发深厚。这一段,是哲理的收束,也是情感的升华。

全文以时间轴展开,从夜色初临到月色渐深,再到余韵悠长,层层递进。苏轼与张怀民的互动,既是情节的主线,也是情感的副线,交织在一起,形成完整的叙事结构。月色作为核心意象,贯穿全文,使文章意境深远,耐人寻味。

欢迎分享转载→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

上一篇:学会忘记

下一篇:南极大冒险观后感

用户评论

© 2013-2018 - 经典文学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88888888号-1收藏本站 - 网站地图 - 关于本站 - 网站公告 - 合作申请

闽ICP备2021017268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