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10-25 05:20:02源自:http://www.xiziv.com/作者:经典文学网阅读(119)
**那年,我们在中班种下安全的种子**
清晨的阳光透过教室的玻璃窗,洒在整齐排列的课桌上,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与彩色粉笔的淡淡气息。孩子们的笑声像风铃般清脆,他们穿着统一的园服,在走廊上追逐嬉戏,偶尔停下来踮脚观察墙上的安全标语。作为新入职的幼儿教师,我站在教室门口,看着这群稚气未脱的小脸,心中既期待又忐忑。今天,我将第一次独立设计并实施一节安全教育课,而孩子们的反应,将成为我教学路上的第一块试金石。
**初遇:安全教育的“小课堂”**
上午九点,我提前来到教室,将准备好的道具摆放在角落——红色的消防栓模型、模拟的急救包、印有卡通图案的交通安全标志。孩子们陆续进入教室,像一群欢快的小鸟,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今天的活动。当我说出“今天我们要学习安全知识”时,他们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,仿佛在期待一场冒险。我决定以“认识安全标志”为主题,用互动游戏的方式引导他们。
我拿出一张印有各种标志的图片,让孩子们分组辨认。小明举手说:“这个像小太阳,是‘注意安全’的意思!”我点头,又指着一个红色的圆圈:“这个是‘禁止’的标志,比如禁止攀爬。”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,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。然而,当我试图让他们用肢体动作模拟“过马路”的情景时,小美突然大喊:“老师,我不会!”她的声音让气氛瞬间凝滞,我意识到,单纯的知识传授并不能让孩子们真正理解安全的重要性。
**波折:从“玩”到“懂”的转折**
中午时分,我调整了教学方案,决定用情景剧的形式让孩子们体验危险。我让小明扮演“迷路的小朋友”,小美扮演“陌生人”,其他孩子则扮演“安全小卫士”。然而,排练过程中问题频出:小明总是忘记“看路牌”的台词,小美则把“陌生人”演成了友善的邻居。更糟糕的是,当模拟“火灾逃生”时,孩子们兴奋地跑向消防栓模型,完全忽略了“有序撤离”的规则。
我开始感到挫败,安全教育本应是严肃的话题,但孩子们却把它当成了游戏。我甚至怀疑,这样的方式是否真的能让他们记住安全知识。就在午休前,我偷偷翻阅了教案,发现其他老师常用“讲故事+问答”的方法,而我却执着于游戏化教学。这种思维的冲突让我在午夜辗转反侧,最终决定在第二天调整策略,将故事与游戏结合。
**顿悟:安全的“温度”**
第二天的晨会,我带来了一位“特殊嘉宾”——一位因火灾受伤的消防员叔叔。他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在火场中如何依靠安全知识逃生,还展示了消防车的模型。孩子们安静地听着,眼神中多了一份敬畏。随后,我引导他们用积木搭建“安全通道”,并模拟“遇到危险该怎么办”。这一次,小明主动站出来,说:“如果遇到火,我们要用湿毛巾捂住鼻子,然后沿着墙走!”小美也认真地观察,终于明白了“陌生人”可能带来的危险。
我意识到,安全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情感的共鸣。孩子们需要的不是枯燥的说教,而是真实的体验和温暖的引导。我开始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,将故事中的情感融入游戏,让孩子们在欢笑中学会警惕,在体验中懂得保护自己。
**余韵:安全的“回响”**
放学前,我布置了一个小任务:让孩子们回家后向家人讲解今天学到的安全知识。第二天,我收到了许多孩子的手绘安全标志,有的画了“禁止奔跑”的标志,有的画了“紧急出口”的标识。这些稚嫩的画作让我看到了安全教育的成果,也让我明白,教育需要耐心,更需要创新。
那年,我第一次站在中班的讲台上,将安全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。虽然过程充满波折,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学会了如何用爱与智慧去守护他们的成长。如今,每当我看到孩子们在走廊上有序排队,或是在游戏中认真遵守安全规则,我都会想起那段时光,想起安全教育的真正意义——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生命的守护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中班安全教育教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