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9-12 11:40:02源自:http://www.xiziv.com/作者:经典文学网阅读(200)
课外活动总结
(场景:五感描写)
清晨的阳光透过教室的玻璃窗洒在课桌上,粉笔灰在光束中缓缓飘舞。我站在操场边,看着操场上此起彼伏的欢呼声,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清香与汗水的咸涩。远处的广播站正在播放《运动员进行曲》,鼓点震得树叶簌簌作响。此刻,我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校服口袋里的活动报名表,纸张边缘被反复翻动磨得发毛。操场上的喧闹声与我的心跳逐渐重合,仿佛预示着某种未知的启程。
(初遇:事件开端)
那是高二开学后的第三周,班主任在晨会上宣布要组织"校园环保行动"。她指着黑板上"垃圾分类实践"的标题,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。我的目光落在她手中那叠泛着油墨香的宣传单上,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是我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课外活动。放学后,我和几位同学在操场集合,手里提着自制的垃圾分类箱,像一群稚气未脱的探险者。我们分工明确:小林负责讲解分类标准,小美举着标语牌在人群中穿梭,而我则在角落里记录每个班级的参与情况。阳光炙烤着塑胶跑道,汗水浸透了校服,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期待的笑容。
(波折:冲突升级)
活动进行到第三天时,意外接踵而至。周三的暴雨让垃圾分类箱被冲得东倒西歪,我们不得不在操场上架起临时帐篷。更棘手的是,部分同学对分类规则存在误解,有人将易拉罐和塑料瓶混在一起,有人把果皮扔进可回收垃圾桶。最严重的是,高二(3)班的几位男生在搬运厨余垃圾时与后勤老师发生争执,他们认为"这些垃圾根本没人要",而老师则强调"这是环保行动的重要环节"。争吵声惊飞了树上的小鸟,也让我们意识到活动的复杂性。为了化解矛盾,我们决定在班级群发起"环保知识竞赛",用趣味问答的形式重新讲解分类标准。
(顿悟:情感转折)
当周五的夕阳染红操场时,我们终于看到了改变。垃圾分类箱前排起了长队,同学们自发组成小组互相检查分类是否正确。最让我感动的是,那位曾在争执中态度强硬的男生,主动提出为低年级同学演示分类方法。他蹲在垃圾桶旁,用沾满泥水的手指指着分类标签:"这个电池属于有害垃圾,要单独处理。"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,仿佛终于理解了环保的意义。我们围坐在操场边的石凳上,看着夕阳将每个人的脸庞镀上金边。小林突然说:"原来环保不是任务,而是责任。"这句话像一粒火种,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共鸣。
(余韵:哲理收束)
活动结束的那天,我们在校史馆举办了成果展。展板上贴着同学们绘制的环保主题画,玻璃柜里陈列着回收的可乐瓶和旧书本。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由所有参与者签名的横幅,上面写着"让环保成为习惯"。看着这些作品,我突然明白课外活动的意义不在于形式,而在于它能唤醒沉睡的责任感。就像那日暴雨中摇摇欲坠的垃圾分类箱,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站稳了脚跟。当最后一片彩纸被收起,我听见操场尽头传来清脆的铃声——那是我们共同书写的青春篇章,正在时光中悄然生长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课外活动总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