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10-05 06:40:02源自:http://www.xiziv.com/作者:经典文学网阅读(164)
家乡的风俗
题记:老屋门前的槐花总在春分时节悄然绽放,飘落的花瓣里藏着祖辈口耳相传的乡俗密码。
春日的清晨,我总爱站在老屋门前看槐花飘落。细碎的白花像撒落的月光,在青石板上铺成柔软的毯子。母亲在灶台前蒸着艾草团子,蒸汽裹挟着粽叶的清香漫过窗棂。父亲坐在门槛上抽着旱烟,烟斗的红光在晨雾中忽明忽暗。这些画面构成了我记忆中最为鲜活的乡俗图景,如同老槐树年轮里沉淀的时光,见证着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的温情与坚守。
记得八岁那年,我第一次跟着祖父去村口祭祖。清晨五点,天还未亮,老槐树下已摆满了供品。祖父用布满老茧的手将三牲祭品摆放整齐,我踮着脚看那些红烛在青石板上投下摇曳的影子。"这是咱们老张家的祖训,"祖父的声音混着柴火燃烧的噼啪声,"祭祖要带着新米,供品要摆成方正的形状。"我捧着刚蒸好的米糕,看供桌上青花碗里的糯米像初雪般洁白,突然明白这些看似繁复的仪式里藏着对先人的敬畏。去年清明,我特意买了新米,却发现村里的老人们都改用塑料碗盛供品,传统在时代洪流中悄然改变。
前年冬至,我执意要按旧俗包饺子,却遭到了母亲的反对。"现在都流行吃汤圆了,"母亲边揉面团边说,"你爸当年守着老规矩,结果邻居都笑话他老土。"我固执地守着父亲教我的手法,把面团擀成薄如蝉翼的圆片。当饺子在沸水中翻滚时,我突然想起儿时看父亲包饺子的场景:他总要把饺子捏出十二道褶,说是"十二月"的象征。可现在,母亲说只要捏出八道褶就足够,"现在人讲究简单"。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人心酸,那些被岁月磨旧的习俗,像老屋墙角的青苔,在风雨中渐渐被遗忘。
去年端午,我特意请了假回村陪祖母包粽子。她枯瘦的手指依然灵巧,将粽叶卷成漏斗状时,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婴儿。"当年你太奶奶包粽子,要先用井水泡粽叶,"她说话时,眼角的皱纹里泛着温柔的光,"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香。"我学着她的样子,却发现超市买的粽叶早已失去清香。当祖母用柴火灶蒸煮粽子时,我突然意识到,这些被时光冲淡的习俗,正是维系家族记忆的绳索。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,承载着比任何文字都厚重的传承。
如今站在老屋门前,看着新栽的槐树抽出嫩芽,我依然保留着祭祖时用青花碗的习惯。清明时节,我带着新米和祖母一起包艾草团子,教她用手机查食谱。传统不是固守不变的标本,而是流动的活水。当老槐树的枝桠在春风中舒展时,我忽然明白:真正的乡俗不在繁复的仪式里,而在代际传递的温度中。那些被岁月打磨的习俗,如同老屋墙角的青苔,虽不显眼,却在无声处滋养着文化的根脉。每一道褶皱的饺子,每一缕清香的艾草,都在诉说着:风俗是乡愁的具象,是血脉相连的密码,更是文明传承的火种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家乡的风俗
上一篇: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心得体会
下一篇:心愿作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