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11-01 17:40:02源自:http://www.xiziv.com/作者:经典文学网阅读(196)
游圆明园感悟,参观圆明园的观后感(通用17篇),圆明园的观后感,火烧圆明园观后感
圆明园观后感
题记:历史的伤痕,是文明的镜子,映照出民族的坚韧与觉醒。
当站在圆明园遗址的残垣断壁前,我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,目睹了1860年那个屈辱的秋日。曾经被誉为"万园之园"的皇家园林,如今只剩下焦土与断壁,残存的石柱如沉默的见证者,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今日的沧桑。这场由英法联军发起的劫掠与焚毁,不仅摧毁了无数珍贵文物,更将中华民族的尊严撕裂成碎片。站在遗址上,我的心中涌起的不仅是对历史的震撼,更是对民族精神的深刻思考。
圆明园的毁灭,是近代中国屈辱史的缩影。这座始建于1709年的皇家园林,历经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代帝王的精心营造,汇聚了中西建筑艺术的精华。西洋楼的喷泉与雕刻,大水法的精巧设计,海晏堂的十二生肖铜像,无不彰显着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开放。然而,当英法联军的炮火轰开紫禁城的城墙,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烈焰中化为灰烬。据史料记载,侵略者掠夺的文物多达150万件,其中不乏稀世珍宝与孤本典籍。这些被抢走的文物,至今仍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,成为历史的见证。圆明园的毁灭,不仅是建筑的毁灭,更是文化自信的崩塌,是民族尊严的践踏。
圆明园的毁灭,也暴露出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。在鸦片战争后,清政府虽然签订了《南京条约》,但并未真正吸取教训,反而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,将更多精力放在内政的纷争上。当英法联军以"修约"为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,清政府的统治阶层依然沉浸在"天朝上国"的幻梦中。他们未能意识到,列强的坚船利炮已经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。在圆明园被焚毁的那一刻,清政府的官员们仍在争论着"和与战"的策略,而士兵们则在惊慌中四散奔逃。这种对内政的无能与对外的怯懦,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败与文化的浩劫。
圆明园的毁灭,更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,随着列强的侵略,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。戊戌变法、辛亥革命、新文化运动,这些历史事件都与圆明园的毁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特别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,圆明园的遗址成为国人反思历史的警示碑。鲁迅先生曾在《阿Q正传》中写道:"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,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,须在这里开一个窗,大家一定不允许的。"这种对变革的恐惧与抗拒,正是圆明园悲剧的深层原因。但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,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觉醒,他们以笔为剑,唤醒沉睡的国民意识。
圆明园的毁灭,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。在20世纪初,中国近代史的开端,无数仁人志士以圆明园的悲剧为警钟,投身于救国救民的洪流中。梁启超先生在《中国史叙论》中指出:"历史者,所以示人以成败之迹,使人知所趋避也。"圆明园的毁灭,警示着我们:一个国家若不能自强,就只能任人宰割。今天的中国,已不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弱国。我们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,培养了无数科技人才,实现了民族的复兴。但历史的教训不应被遗忘,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仍在提醒我们: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,更要铭记民族的耻辱。
圆明园的毁灭,是历史的伤痕,更是文明的镜子。它让我们看到,一个民族的强大不仅需要物质的积累,更需要精神的觉醒。今天的我们,站在历史的肩膀上,更应该以圆明园的悲剧为鉴,努力学习,奋发图强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。让历史的伤痕化作前进的动力,让文明的镜子映照出更加辉煌的未来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作文圆明园读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200字左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