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8-31 01:00:02源自:http://www.xiziv.com/作者:经典文学网阅读(149)
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观后感,南京!南京!观后感,南京大屠杀观后感范本9篇,南京大屠杀观后感(10篇)
南京大屠杀观后感
(场景:五感描写)
踏入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的那一刻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潮湿的泥土气息,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。灰白色的建筑外墙在阳光下泛着冷光,如同凝固的泪痕。耳边传来讲解员低沉的叙述声,与远处隐约的钟声交织成一种压抑的氛围。脚步声在空旷的展厅里回荡,每一步都踩在记忆的碎片上。展厅内陈列的黑白照片、锈迹斑斑的残骸和泛黄的信件,让我的目光无法移开。那些扭曲的面孔、破碎的瓷器、褪色的衣物,像一扇扇沉重的门,将人带入那个充满血与泪的年代。
(初遇:事件开端)
我站在“万人坑”遗址前,目光被一块斑驳的石碑吸引。上面刻着“1937年12月13日,南京沦陷,日军开始实施大规模屠杀”。突然,一阵低沉的哀乐从远处传来,那是纪念馆的警报声,模拟着当年的空袭。我的手指轻轻抚过展柜里的玻璃,看到一张泛黄的照片——一位母亲抱着婴儿,身后是被枪击的尸体。照片的边缘已经破损,但那双惊恐的眼睛依然刺痛人心。讲解员的声音在此刻显得格外清晰:“这是1937年12月14日,日军在中山陵附近杀害平民的现场。”我感到喉咙发紧,脚步不由自主地向前挪动,仿佛要走进那段被尘封的历史。
(波折:冲突升级)
随着参观的深入,我的情绪逐渐被卷入更深的漩涡。展厅中央的“遇难者名单墙”上,密密麻麻的名字如同无尽的深渊,每一行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破碎。我的手指划过那些名字,突然停在“李秀英”这个名字上——她曾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之一。讲解员的声音再次响起:“李秀英的右臂在屠杀中被刺刀划开,她用血在墙上写下了‘不要忘记’。”我的呼吸变得急促,仿佛能听到她当时的痛苦。然而,当看到屏幕上播放的黑白影像时,我的视线被一幕幕残酷的画面击中:街道上横七竖八的尸体、被刺刀挑起的婴儿、被枪决的老人。这些画面让我无法平静,内心的愤怒与悲痛交织成一种难以承受的重量。
(顿悟:情感转折)
在“哭墙”前,我突然停下脚步。墙上贴满了参观者的留言,有的写着“铭记历史,珍爱和平”,有的则用颤抖的笔迹写下“我恨日本人”。我的手抚过一张张纸条,突然意识到,这些文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伤痛。一位老者在留言中写道:“我的祖父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,他总说,和平不是理所当然的。”这句话让我猛然醒悟,原来历史的伤痕从未真正愈合,它在一代代人的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。我闭上眼睛,耳边仿佛又响起了当年的枪声和哭喊,但这一次,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恐惧,还有对和平的深切渴望。
(余韵:哲理收束)
离开纪念馆时,天空阴沉,细雨如丝。我望着远处的紫金山,心中涌起一种复杂的情感。历史的伤痛从未远去,它如同雨滴般悄然落下,浸润着每一个不愿遗忘的人。我明白,南京大屠杀不仅是一段悲惨的记忆,更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黑暗。它提醒我们,和平需要珍惜,战争必须避免。站在雨中,我轻声对自己说:“愿历史的教训成为未来的灯塔,照亮前行的道路。”这场参观让我深刻体会到,铭记历史不是为了仇恨,而是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。南京大屠杀的阴影,终将在我们的努力中化作前行的力量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南京南京观后感800字 《南京照相馆》观后感
下一篇:重新出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