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励志说说 > 早上好说说 > 本文内容

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读苏东坡传有感800字

发布时间:2025-09-02 23:40:03源自:http://www.xiziv.com/作者:经典文学网阅读(172)

苏苏东坡传读后感,苏东坡传读后心得体会(精选31篇),苏东坡传的读后感,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

**苏东坡传读后感**

**题记**

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。——苏轼《临江仙》

**引言**

读罢《苏东坡传》,内心久久不能平静。这不仅是一本历史人物的传记,更像是一场穿越千年的精神对话。苏轼,这位被贬谪多次却依然豁达洒脱的文人,用他跌宕起伏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“大江东去”。他的诗文、他的性情、他的处世哲学,都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生命的韧性与智慧的光芒。而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,不仅是苏轼的传奇,更是一个关于如何在苦难中坚守本心、在逆境中寻找诗意的启示。

**本论1:逆境中的豁达,是苏轼的精神底色**

《苏东坡传》中,苏轼的一生几乎被贬谪贯穿。从汴京到黄州、惠州、儋州,他的仕途屡遭打击,却始终保持着超然物外的豁达。这种豁达并非天生,而是源于他深厚的学养与对生命的深刻理解。在乌台诗案中,他被贬黄州,身处牢狱,却写下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”的诗句,将困顿化作超脱。这种心境的转变,正是他面对逆境时的智慧体现。

苏轼的豁达,还体现在他对命运的坦然接受。被贬惠州时,他并未怨天尤人,而是主动适应环境,甚至在岭南的瘴气中种荔枝,写下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的豪言。这种将苦难转化为乐趣的态度,让他的生命始终充满诗意。书中提到,苏轼在被贬途中曾与友人共饮、赋诗,即使身处荒芜,也能找到生活的美好。他的豁达,不是对现实的逃避,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。

更令人动容的是,苏轼在逆境中仍能保持对家国的关切。他被贬密州时,写下“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”的壮志;被贬常州时,仍为百姓的疾苦奔走呼号。他的豁达与担当并存,既能在风雨中自得其乐,也能在晴空下心系苍生。这种矛盾的统一,正是他超越时代的魅力所在。

**本论2:文人的担当,是苏轼的生命信仰**

《苏东坡传》不仅记录了苏轼的个人遭遇,更展现了他对社会的责任感。作为一位文人,他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。在北宋政局动荡之际,他屡次上书直言,即使被贬,也不忘为国为民。他曾在杭州主持修筑苏堤,改善民生;在儋州传播中原文化,培养学子。他的担当,不仅体现在对百姓的关怀,更体现在对文化的坚守。

苏轼的担当,还表现在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。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、散文、书画,但从未将艺术视为逃避现实的工具。相反,他将艺术融入生活,用诗词记录心境,用书法抒发情感。书中提到,他即使在贬谪途中,也坚持创作,将苦难转化为艺术的灵感。这种对艺术的热爱与责任感,使他的作品超越了时代,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。

更值得深思的是,苏轼的担当源于他对“道”的追求。他曾在《赤壁赋》中写道: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”这不仅是对生命短暂的感叹,更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。他始终相信,文人的价值不在于权力的大小,而在于能否以笔为剑,为天下立言。这种信念,让他在逆境中依然坚守初心,成为后世文人的精神标杆。

**结论**

《苏东坡传》让我深刻认识到,真正的伟大并非来自顺遂的环境,而是源于面对逆境时的坚韧与智慧。苏轼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,生命的诗意不在远方,而在内心的豁达与担当。他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回响,更是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启示。当我们面对困境时,是否也能像他一样,以豁达之心化解苦楚,以担当之志照亮前路?或许,这正是苏轼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。

(全文约1500字)

欢迎分享转载→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读苏东坡传有感800字

用户评论

© 2013-2018 - 经典文学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88888888号-1收藏本站 - 网站地图 - 关于本站 - 网站公告 - 合作申请

闽ICP备2021017268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