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励志说说 > 早上好说说 > 本文内容

家乡习俗 家乡习俗

发布时间:2025-10-09 09:40:01源自:http://www.xiziv.com/作者:经典文学网阅读(113)

农村的众多风俗习惯,介绍家乡的习俗,家乡习俗,家乡的风俗有哪些

家乡习俗

(场景)

老屋门前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拐角处总飘着腊肉与桂花的香气。清晨的炊烟从黛色屋檐升起,与远处山峦融成一片朦胧。每逢节庆,巷口便传来此起彼伏的鞭炮声,孩子们追逐着红色的纸屑,大人们则忙着准备年货。最让我难忘的是端午节,母亲总会将艾草挂在门框上,父亲则用竹篾编成小船,载着雄黄酒在院中游走。这些画面像一幅褪色的水墨画,深深烙印在记忆深处,成为我理解家乡习俗的起点。

(初遇)

七岁那年,我第一次目睹家乡的“龙灯会”。正月十五的夜晚,村头老槐树下聚集着上百人,火把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。年过六旬的李爷爷握着竹竿,带领着十几位老人将一条十米长的龙灯抬上街面。龙身由竹篾与绸布制成,鳞片上绘着朱砂与金粉,随着鼓点节奏,龙灯在巷子里蜿蜒游走,烛光在龙须间跳跃,仿佛真的活了起来。我踮脚张望,突然被李爷爷手中的火把吸引——他将火把传递给孩童,让我举着它走在队伍最前头。那一刻,火光映着我的笑脸,也照亮了我心中对“龙灯会”的懵懂好奇。

(波折)

然而,随着城市化的浪潮席卷而来,这些习俗逐渐被边缘化。十年前,村口的龙灯会因“影响交通”被禁止,老李爷爷的竹篾手艺也渐渐失传。去年清明,我回到家乡,发现祠堂的门匾被拆去,取而代之的是“文明祭祀”的标语。邻居家的小孩问我:“端午节为什么要挂艾草?”我愣住了,不知如何解释。更令人心痛的是,父亲在病榻上曾说:“这龙灯会要是能传到你这一代就好了。”可如今,连他亲手编的龙灯都积灰在阁楼角落。

(顿悟)

直到今年春节,我主动请缨组织“龙灯会”。在村委会的支持下,我们重新搭建了临时舞台,邀请县文化馆的老师指导制作。当第一条龙灯在村头点亮时,我忽然明白:习俗不是固守旧俗,而是让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活力。孩子们举着火把奔跑,老人们笑着哼起古老的歌谣,年轻夫妻在镜头前记录下这难得的场景。那一刻,我仿佛看见父亲在病榻上欣慰的眼神,也感受到家乡文化在血脉中流淌的温度。

(余韵)

家乡习俗如同深埋地下的根系,看似沉寂却始终滋养着这片土地。它不仅是节日的仪式,更是代际传承的情感纽带。当我在新时代的舞台上重新点亮龙灯,那些被现代化冲击的旧时光突然变得鲜活。习俗的传承需要创新,就像老屋的砖瓦可以换成玻璃幕墙,但屋檐下的炊烟永远是家的象征。或许真正的文化传承,不在于固守形式,而在于让传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,让每个漂泊的游子都能在异乡闻到家乡的艾草香。

欢迎分享转载→ 家乡习俗 家乡习俗

用户评论

© 2013-2018 - 经典文学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88888888号-1收藏本站 - 网站地图 - 关于本站 - 网站公告 - 合作申请

闽ICP备2021017268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