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11-26 09:40:02源自:http://www.xiziv.com/作者:经典文学网阅读(176)
试讲稿,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,教资面试,古诗二首——绝句说课稿
【题记】诗是灵魂的轻语,说课是唤醒轻语的钥匙。
《绝句》是杜甫"安史之乱"平定后写就的明丽小品,四句二十八字,绘尽天地生机。作为高中语文教师,我将从教材分析、学情把握、教学目标、教学过程四方面展开说课,核心主张是:以诗心启童心,让经典在青春的土壤里抽芽。
首先,析文本特质,立教学之本。《绝句》的"绝"不仅在篇幅之短,更在意境之"绝"——黄鹂鸣翠柳的鲜妍,白鹭上青天的舒展,窗含西岭雪的静穆,门泊东吴船的悠远,四组意象如四帧画页,按由近及远、由动到静的顺序铺展,构成流动的春日全景图。诗中"黄""翠""白""青"四色交织,是唐诗"诗中有画"的典型注脚;"鸣""上""含""泊"四字锤炼,更见老杜"语不惊人死不休"的匠心。部编教材将其编入"诗词诵读"单元,正是要通过此类短章,培养学生"感受诗歌意境""品味语言艺术"的能力。这要求教学不能停留在"翻译诗意"的浅层,而要引导学生用"诗眼"看诗,用"诗心"悟诗。
其次,循认知规律,搭学习之桥。高二学生已掌握基础的诗歌意象知识,但对"如何从意象组合中体会情感"仍需引导;他们能感知诗歌的画面美,却常忽略画面背后的情感逻辑。比如,有学生可能疑惑:战乱刚平,杜甫为何不写"悲喜"却写"静美"?这正是教学的突破口。我设计"三读"活动:初读"画中寻诗",用彩笔标注意象并排序,体会画面的空间感;再读"字间品情",聚焦"含""泊"二字,讨论"窗含千秋雪"的时空纵深感与"门泊万里船"的希望感;三读"诗外探意",联系写作背景,理解诗人用明丽之景传递对和平安宁的珍视。这样的设计,既贴合学生"从形象到抽象"的认知特点,又能将知识转化为审美能力。
教学的最后环节,我会让学生用"四句小诗"仿写《绝句》,题目就叫"我眼中的春天"。当学生写出"雀跃新枝绿,蜂忙旧蕊黄。风翻书页处,晴日满课堂"时,我知道,杜甫的诗心已悄然住进了少年的笔端。
说课不是展示"完美教案",而是呈现"让经典活起来"的思考。《绝句》里的黄鹂会飞进今天的课堂,西岭的雪会落在少年的作业本上,东吴的船会载着青春的诗心驶向更远的远方。这或许就是古诗教学的意义——让千年之前的月光,照亮此刻的眼睛;让古人的诗意,成为我们的日常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试讲稿 夏日绝句说课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