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9-03 00:00:02源自:http://www.xiziv.com/作者:经典文学网阅读(205)
**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**
七月的天山,阳光炽烈,空气中弥漫着青草与泥土的清香。我站在讲台上,望着教室里四十多双期待的眼睛,心中泛起一丝波澜。这节课的主题是《七月的天山》,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散文,却让我在教学过程中陷入了深深的反思。
**初遇**
初次接触这篇课文时,我被文中细腻的景物描写所吸引。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天山七月的壮丽景色,从雪峰、云霞到溪流、野花,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。我决定以情境导入,播放天山的自然风光视频,让学生直观感受七月的天山。课堂上,学生们被画面震撼,纷纷感叹自然的美。然而,当我引导他们分析文章结构时,却发现他们对“总—分—总”的写作手法理解模糊。
**波折**
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,我设计了小组讨论环节,让他们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顺序和方法。起初,学生们热情高涨,积极发言,但随着时间推移,讨论逐渐陷入僵局。有人提出“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写的”,也有人认为“是按空间顺序展开的”,意见分歧明显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部分学生在分析时忽略了情感的表达,只关注景物的罗列,导致课堂氛围变得沉闷。
**顿悟**
面对这样的情况,我意识到自己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。《七月的天山》不仅是对自然的描写,更是对作者情感的传达。我调整了教学策略,将课堂分为两部分:前半部分分析景物描写,后半部分探讨情感表达。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,感受文字中的温度,他们逐渐理解了作者对天山的热爱与敬畏。例如,在描写野花时,作者用“五彩缤纷”“繁花似锦”等词语,不仅展现了视觉的美感,更传达了内心的喜悦。这一发现让课堂重新活跃起来,学生们开始主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,分享对自然的感悟。
**余韵**
反思这节课,我深刻体会到教学中“知”与“情”的平衡至关重要。《七月的天山》的美不仅在于文字的技巧,更在于情感的流动。我决定在下一次教学中,加入更多互动环节,如让学生用文字描绘自己心中的七月,结合天山的意象,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表达欲。同时,我也意识到,作为教师,不能只关注知识的传授,更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,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心灵的滋养。
**升华**
七月的天山,是自然的馈赠,也是教学的启示。通过这次反思,我明白教育不仅是传递信息,更是点燃心灵的火种。在课堂上,我需要以更细腻的方式引导学生,让他们在文字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。未来的教学中,我将更加注重情感与理性的结合,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