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10-25 00:40:02源自:http://www.xiziv.com/作者:经典文学网阅读(175)
**小学语文评课记录**
(记叙文模式,触发条件:标题含具体事件)
**第一段:场景(约200字)**
清晨的微光洒进教室,粉笔灰在阳光下轻轻飘舞。我坐在最后一排,目光落在讲台上那位扎着马尾辫的语文老师身上。她今天穿着淡蓝色的连衣裙,手里握着一本泛黄的《教材教法》。黑板前,她正用圆润的粉笔字板书“评课”二字,粉笔与黑板的碰撞声清脆悦耳。教室里四十多双眼睛齐刷刷地注视着她,空气中弥漫着期待与紧张。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,仿佛在为这场即将开始的评课活动伴奏。
**第二段:初遇(约300字)**
评课活动在上午九点准时开始。我作为新入职的实习教师,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教学研讨。主讲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,她以《背影》为例,展示了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情感。她先让学生朗读课文,再逐句分析父亲买橘子的动作,用“攀、缩、倾、蹒跚”等动词串联起画面。我注意到,她特意在“父亲的背影”处停顿,让全班同学闭上眼睛回忆。当她提问“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背影?”时,教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讨论声。她的讲解深入浅出,像春雨般润物无声,让原本枯燥的文本焕发出生命力。
**第三段:波折(约400字)**
然而,活动进行到一半时,意外发生了。一位年轻教师提出质疑:“老师,您是否忽略了现代学生对传统散文的接受度?”她的声音清脆,却像一记惊雷。主讲老师微微一笑,从容回应:“教学不是为了迎合,而是为了传承。《背影》的动人之处,在于它跨越时代的共情力。”但随后,另一位教师插话:“如果学生对‘父亲’的意象缺乏共鸣,这样的教学是否有效?”教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,连窗外的蝉鸣都似乎停了。主讲老师深吸一口气,翻开教案:“我们可以从‘父亲’这一角色的普遍性谈起,它代表的不仅是亲情,更是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。”她的语气坚定,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,仿佛在用教鞭点破迷雾。
**第四段:顿悟(约300字)**
随着讨论的深入,我逐渐明白评课的意义远不止于对一节课的评价。它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学生的思维差异。主讲老师最后总结道:“评课不是为了否定,而是为了共同成长。每一次质疑,都是教育的契机。”她的声音温柔却有力,像春风拂过心田。我突然意识到,自己作为实习教师,不仅需要学习如何授课,更要学会如何倾听与思考。那些激烈的争论,那些看似矛盾的观点,都在悄然编织着教育的经纬线。
**第五段:余韵(约300字)**
放学的钟声响起时,评课活动已接近尾声。我整理教案,脑海中仍回荡着刚才的讨论。主讲老师送我到校门口,轻声说:“教学是一场修行,评课是修行的阶梯。”她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夕阳中,而我却仿佛看见了无数个教育场景在眼前展开。从课堂到评课,从文本到人性,每一次记录都是对教育的深情凝视。未来的某一天,当我站在讲台上,或许也会成为他人眼中的“那束光”,照亮更多年轻教师前行的路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小学语文评课记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