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9-08 07:00:03源自:http://www.xiziv.com/作者:经典文学网阅读(187)
家读后感
题记:家是灯火不灭的港湾,是岁月深处最温柔的牵挂。
窗外的雨丝斜斜地划过玻璃,我望着书桌上摊开的《家》这本书,指尖轻轻摩挲过封面的烫金文字。巴金笔下的高家,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封建家族的斑驳光影,而此刻我手中的这本书,却承载着我童年记忆中那个飘着油烟味的厨房。书页间夹着母亲手写的便签,墨迹在潮湿的空气中微微晕开,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家的永恒命题:当我们谈论"家"这个字时,究竟是在描述一个物理空间,还是在叩问灵魂深处的归属?
翻开扉页,扑面而来的油墨气息裹挟着记忆的碎片。记得那个飘着桂花香的清晨,外婆总会把晒干的桂花放进陶罐,用红糖腌渍出琥珀色的甜。灶台上的铁锅咕嘟作响,父亲粗糙的手掌托着我的小手,教我辨认各种调料的形状。厨房的砖墙被岁月磨得发亮,裂缝里钻出几株野草,像极了书中高公馆里那些被压抑的生命。母亲总说"家是藏在灶台后的温柔",这句话在二十年后依然温暖着我的指尖。
最难忘的是冬至夜的火锅盛宴。老式煤炉上的铜锅沸腾着红汤,花椒在水面绽开细密的花。表弟的筷子总是最快插进碗里,偷吃着被长辈们藏起来的肥牛。父亲会把最嫩的毛肚夹进我碗中,说"女孩子要多吃点"。这时母亲总会用围裙擦着手,把煮好的年糕切成小块,琥珀色的糖浆在瓷盘里流淌。这些场景在书中化作高家的宴席,但巴金笔下的故事里,却没有这样的糖浆与温暖。他用锋利的文字剖开封建家族的肌理,而我的记忆却在这些烟火气中生长。
当书中的觉慧在家族的压迫中觉醒,我的记忆却在某个黄昏突然被撕裂。那天父亲把烟斗重重磕在桌上,说"家规不能破",母亲默默把洗好的衣服叠好,手指在布料上留下细小的褶皱。厨房的灯光忽明忽暗,墙上的挂钟滴答作响,仿佛在丈量着亲情的重量。这种压抑的氛围在书中被具象化为高公馆的黑暗,但现实中的家,却在这样的时刻显露出更复杂的面貌。就像书中那些被束缚的青年,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出口。
书中的高家最终在变革中瓦解,而我的家却在时光里不断重塑。去年春节,母亲把老式灶台换成电磁炉,但依然保留着那口铸铁锅。父亲在阳台种下薄荷,说"要让家有清新的味道",母亲把旧相册翻出来,泛黄的纸页上还留着我的笑脸。这些变化让我不禁思考:家究竟是静止的建筑,还是流动的情感?就像书中那些寻找出路的青年,我们也在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"家"的内涵。
合上书页,窗外的雨已经停歇。厨房的灯光依然温暖,母亲正在准备晚餐,锅铲与铁锅的碰撞声里,我听见了时光的回响。巴金用文字构建的高家,终究没能逃脱时代的洪流,而我的家却在记忆与现实中不断生长。那些被书页间保存的温暖,那些被现实重塑的牵挂,让我明白:家不是某个特定的地点,而是生命深处永不熄灭的灯火。就像书中觉慧最终选择离开,而我选择在平凡中守护这份温暖。当月光洒进厨房,我看见了家的轮廓,那是一个永远在变化却始终温暖的所在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家读后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