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9-21 02:40:03源自:http://www.xiziv.com/作者:经典文学网阅读(202)
**小学德育工作总结**
(记叙文模式)
第一段:场景(五感描写)
清晨的阳光透过教室的玻璃窗洒在课桌上,空气中弥漫着油墨和粉笔灰的混合气息。操场上,一群小学生正排着整齐的队伍,随着国歌声缓缓升起红旗,他们的目光专注而肃穆。班主任李老师站在队伍前,手里握着一张写着“文明礼仪”的小卡片,脸上带着温和却坚定的笑意。走廊里,宣传栏上的手绘海报用彩色粉笔描绘着“诚实守信”的主题,墙角的绿植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仿佛也在默默见证着这场无声的教育。孩子们的书包在肩上晃动,脚步声与欢笑声交织,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又略显庄重的校园图景。
第二段:初遇(事件开端)
新学期伊始,学校决定开展“德育主题月”活动,旨在通过一系列实践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。李老师作为班主任,主动承担起组织任务。她设计了“文明礼仪”“诚实守信”“感恩父母”等主题,结合晨读、班会和实践活动展开。比如,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后,她会带领学生学习《弟子规》中的经典句子,用故事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抽象的道德规范变得生动。同时,她还与家长沟通,鼓励孩子在家中践行“感恩”主题,如为父母做一顿饭、写一封感谢信。起初,学生们对这些活动充满好奇,积极参与,课堂气氛活跃,仿佛道德教育不再是枯燥的说教,而是一场有趣的探索。
第三段:波折(冲突升级)
然而,随着活动的深入,问题逐渐显现。部分学生对“诚实守信”主题表现出抵触情绪,尤其在“诚信考试”环节,有学生试图作弊,被李老师当场发现。面对学生的困惑,她没有简单批评,而是组织了一次班级讨论会,让学生们分享自己对诚信的理解。有的学生说:“作弊是不诚实,但考试太难了,我怕考不好。”李老师耐心倾听,引导大家思考:“诚实是对自己负责,也是对他人公平。如果大家都作弊,那么考试的意义何在?”讨论后,学生们逐渐明白诚信的重要性,但仍有少数人对“感恩父母”活动感到敷衍,认为“写感谢信”只是形式。家长们的反馈也出现分歧,有的支持,有的则认为“德育工作”应更注重实际效果,而非书面表达。
第四段:顿悟(情感转折)
为了改变这种局面,李老师决定调整策略。她将“感恩父母”活动与“劳动实践”结合,让学生们在校园内为同学整理课桌、帮助低年级学生搬书,用实际行动传递关爱。同时,她邀请家长参与校园开放日,让孩子们在家长面前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,如亲手制作的手工礼物、整理干净的教室。这一变化让学生们感受到感恩的真谛,不再局限于书信,而是融入日常生活。在“诚信考试”环节,她引入“诚信承诺书”,让学生们在考试前签名,并设立“诚信之星”奖励机制。那些曾试图作弊的学生主动承认错误,表示“不想失去荣誉”。李老师没有责备,而是与他们一对一谈心,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。
第五段:余韵(哲理收束)
一个月的德育活动结束时,校园里悄然发生了变化。学生们在课堂上更愿意主动帮助同学,在食堂排队时自觉遵守秩序,甚至主动捡起地上的纸屑。李老师看着这些细节,感慨万千。她意识到,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需要耐心和方法。通过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的行动,学生们逐渐理解了“知行合一”的意义。同时,她也明白,教育不仅是老师的责任,更需要家校合作。家长们的参与让德育工作更有温度,而学生的成长则让教育更有价值。未来的德育计划,她打算引入更多互动形式,如情景剧表演、道德辩论赛,让孩子们在参与中深化理解。她相信,只要坚持用爱和智慧引导,德育之花终将在校园里绽放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小学德育工作总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