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经典名句 > 伤心说说 > 本文内容

地雷战观后感 电影《地雷战》观后感

发布时间:2025-11-01 14:00:02源自:http://www.xiziv.com/作者:经典文学网阅读(122)

地雷战观后感,地雷战观后感(精选22篇),地雷战的观后感,地雷战观后感(通用25篇)

地雷战观后感

题记:智慧是战争的灯塔,勇气是胜利的基石。

《地雷战》是一部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智慧与勇气的电影。当硝烟弥漫的战场与百姓的智慧碰撞,当看似普通的土地成为杀敌的利器,我们不禁思考:在历史的洪流中,普通人的力量如何成为改变命运的关键?影片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,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智慧与勇气在民族存亡之际的双重价值。

影片开篇便将我们带入了胶东抗日根据地的紧张氛围。八路军小队在日军的"扫荡"中陷入绝境,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,传统作战方式难以奏效。这时,村民王二小提出用废旧物品制作地雷的创意,这一看似简单的想法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。他带领村民利用铁桶、石块等日常物资,创造出"踏雷""绊雷""子母雷"等巧妙武器,让敌人的机械化部队在熟悉的山路上寸步难行。这种将生活常识转化为战争智慧的创新,正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展现出的非凡创造力。正如影片中老村长所说:"我们不是靠枪炮,而是靠脑子和双手。"

在战术实施过程中,地雷战的智慧不断显现。八路军战士们根据地形特点,将地雷埋设在日军必经的山道、田埂和村口,形成立体化的防御网络。当敌人踩中"踏雷"时,爆炸声惊起山林;当"绊雷"被触发,火光冲天;而"子母雷"更让敌军陷入连环陷阱。这些精心设计的战术,不仅体现了对战争规律的深刻理解,更展现了对敌我力量的精准把握。特别是在一次关键战役中,战士们利用水井布置"水雷",既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,又创造了新的作战方式,这种将资源劣势转化为战术优势的智慧,令人叹服。

但地雷战的胜利绝非仅靠智慧。当日军开始报复,烧毁村庄、杀害村民时,八路军战士们用生命诠释了勇气的真谛。侦察员李玉和在侦查敌情时,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敌营,用自制的地雷成功炸毁日军仓库。他的事迹告诉我们,勇气不仅是面对危险时的无畏,更是对信念的坚守。在一次夜袭中,战士们顶着炮火布设地雷,用血肉之躯搭建起防线,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,正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。正如影片中所展现的,地雷战的每一次成功都凝结着战士们的鲜血与智慧。

影片中最动人的,是普通人在战争中的精神蜕变。原本只会种地的农民,通过学习军事知识,成长为出色的战斗员;年幼的孩童在战火中学会使用地雷,成为勇敢的"小特工"。这种从平凡到非凡的转变,展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光辉。当村民们自发组成"地雷队",用最原始的工具创造奇迹时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战术的胜利,更是民族精神的觉醒。这种集体智慧与勇气的结合,让侵略者在熟悉的土地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
地雷战的启示超越了战争本身。在和平年代,这种智慧与勇气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当我们面对学习、生活中的困难时,是否也能像八路军战士一样,用创新思维寻找突破口?当遇到挫折时,是否能保持坚定的信念,像那些无名英雄一样勇往直前?影片用历史的视角告诉我们,真正的胜利不在于武器的先进,而在于智慧的运用与勇气的传承。这种精神力量,正如地雷在黑暗中绽放的光芒,照亮着民族复兴的道路。

在电影的结尾,随着日军的溃退,胶东大地重归平静。但那些埋藏在土地中的地雷,那些流淌在战士心中的勇气,却永远铭刻在民族的记忆里。地雷战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,更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智慧与坚韧。这种精神力量,正如春雨润物无声,却在岁月长河中滋养着民族的希望。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,更应珍惜当下的和平,传承这份智慧与勇气,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。

欢迎分享转载→ 地雷战观后感 电影《地雷战》观后感

用户评论

© 2013-2018 - 经典文学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88888888号-1收藏本站 - 网站地图 - 关于本站 - 网站公告 - 合作申请

闽ICP备2021017268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