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8-29 09:40:03源自:http://www.xiziv.com/作者:经典文学网阅读(162)
**长征观后感**
**第一段:场景**
夜幕降临,我独自走进了市图书馆的放映厅。昏黄的灯光洒在座椅上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陈旧纸张气息,混杂着些许观众低声交谈的呢喃。当大屏幕亮起,黑白画面中,一群身着灰布军装的战士正踏着泥泞的山路前行,他们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,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。影片的背景音乐低沉而有力,夹杂着风声、马蹄声和远处的炮火轰鸣,瞬间将我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。我握紧了手中的矿泉水瓶,心跳随着画面节奏加快,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穿越雪山草地时的寒风与疲惫。
**第二段:初遇**
1934年的湘江边,红军的队伍如一条蜿蜒的长龙,缓缓向北移动。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败后,被迫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。影片中,一位年轻的通讯员背着电台,在泥泞的山路上跌跌撞撞。他的脸庞被汗水和尘土覆盖,却始终紧盯着前方,仿佛那里藏着希望。镜头切换到指挥部,毛泽东在昏暗的油灯下挥笔写下“战略转移”四个字,而朱德则在山脚下指挥战士们架设浮桥,准备渡江。那一刻,我仿佛看到历史的洪流在眼前奔涌,感受到革命者的坚定信念与无畏牺牲。
**第三段:波折**
长征的路途远比想象中残酷。在贵州的乌蒙山脉,红军遭遇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。影片中,一位战士在翻越雪山时,因体力不支滑落山崖,只留下他手中的枪和未完成的使命。镜头拉近,他的战友在雪地里艰难地寻找,最终用体温将他从冰层中救出,却因失血过多永远闭上了眼睛。这样的场景反复出现:在金沙江畔,红军战士用竹竿和绳索搭建索桥,江水咆哮着冲刷着他们的身躯;在草地中,战士们相互搀扶,有人因饥饿晕倒,有人为救同伴耗尽最后力气。每一次的艰难跋涉,都让我心中泛起涟漪,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重量。
**第四段:顿悟**
最让我震撼的是遵义会议的场景。影片中,毛泽东在窑洞里与周恩来、朱德等将领激烈讨论,地图上的红色箭头指向北方,而窗外的雪片正悄然飘落。一位老红军在回忆时说:“我们不是为了胜利而走,而是为了信念而走。”这句话如闪电般击中了我。我突然明白,长征的意义远不止于地理上的转移,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。那些在绝境中依然保持信仰的战士,用血肉之躯诠释了什么是“革命理想高于天”。他们的坚韧与团结,让我对“长征精神”有了更深的理解——那是一种永不言弃的信念,是一种将个人命运与集体命运紧紧相连的忠诚。
**第五段:余韵**
影片结束时,全场陷入沉寂,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。我望着窗外的夜空,思绪却仍停留在那片红色的山川之间。长征的胜利,不仅让红军摆脱了围剿,更让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新的方向。而今天的我们,虽然不再面临枪林弹雨,却依然需要面对生活的“雪山草地”。那些在长征中牺牲的战士,用生命告诉我们:真正的胜利,不在于走多远,而在于是否始终坚守初心。我轻轻合上笔记本,心中默念着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那句口号:“跟着党走,不怕牺牲!”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,更是对未来的承诺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长征观后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