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经典名句 > 伤心说说 > 本文内容

父母给孩子的一封信

发布时间:2025-10-23 16:20:02源自:http://www.xiziv.com/作者:经典文学网阅读(188)

**父母给孩子的一封信**

**题记**

书信是时光的琥珀,凝结着父母未说出口的牵挂。

**引言**

窗外的梧桐叶在暮色中沙沙作响,母亲握着钢笔的手微微发颤,父亲在一旁轻声提醒:“别急,孩子会懂的。”这封信,是他们酝酿了三年的倾诉,也是我人生中第一封来自父母的“情书”。纸页上的字迹时而潦草,时而工整,仿佛在诉说他们内心的波澜。信纸边缘的褶皱,像极了岁月留下的痕迹,而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,终于在笔尖流淌成文字。

**场景**

那天晚上,我独自坐在书桌前,台灯的光晕将父亲的影子投在墙上,摇晃着如同未眠的夜。母亲将信纸轻轻推到我面前,指尖残留着墨水的温度。空气中漂浮着淡淡的墨香,混杂着父亲泡的茉莉花茶的清苦。窗外的风掠过屋檐,卷起几片枯黄的落叶,落在未写完的信纸上。母亲的呼吸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,仿佛在等待我读懂她眼中的期待。父亲偶尔低头整理桌上的文具,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一件易碎的瓷器。这一刻,时光仿佛凝固,只有笔尖与纸张的摩擦声在诉说着什么。

**初遇**

信的开头是父亲用他特有的工整字迹写的:“亲爱的孩子,展信安。”这句话像一粒种子,悄然埋进我的心里。三年前,我因学业压力选择独自前往外省读书,临行前父母站在站台,用沉默代替了千言万语。那封信是他们第一次主动写给我,却因我的疏离而搁置了许久。直到去年冬天,母亲在整理旧物时翻出一张泛黄的信纸,上面是父亲歪歪扭扭的字迹:“你走后,家里总少了些生气。”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颤,原来父母早已习惯了我的缺席。他们用这封信,试图填补那道无形的裂痕,却因我始终未能回应而显得笨拙。

**波折**

信的内容逐渐展开,母亲的笔迹开始变得匆忙,父亲则反复修改着措辞。他们提到我小时候发烧时守在床边的夜晚,提到我叛逆期摔门离去的场景,甚至提到我高考前熬夜复习时悄悄递来的热牛奶。这些回忆像潮水般涌来,却在信末被一句“你总说我们太唠叨”打断。我合上信,眼眶发酸,却倔强地转身走进房间,仿佛这样就能逃避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爱。几天后,父亲在厨房里低声问我:“你收到信了吗?”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安,而我只顾低头刷手机,用一句“挺好的”敷衍了过去。那封信最终被收进抽屉,像一枚未拆封的礼物,静静等待着被遗忘。

**顿悟**

直到今年春天,我因工作压力陷入低谷,母亲突然送来一叠信件。信纸上的字迹比以往更加潦草,父亲的修改痕迹也格外明显。第一张信里写着:“你小时候总说想飞,现在我们终于看到你飞起来了。”第二张信中夹着一张旧照片,是我和父母在游乐园的合影,背景里是父亲举着我,母亲笑着拍手。第三张信的末尾,母亲写道:“你走后,我们学会了用沉默爱你。”这些信件像一束光,穿透了我内心的迷雾。我终于明白,父母的爱从未消失,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。他们用信件记录时光,用文字传递情感,而我却曾用冷漠将这些爱拒之门外。

**余韵**

如今,我每天都会给父母写信,用稚嫩的笔迹记录生活中的点滴。那些曾经被我忽视的细节,如今在信中熠熠生辉:父亲的白发,母亲的皱纹,还有他们悄悄藏在角落里的老照片。书信不再是单向的倾诉,而是我们之间的情感桥梁。它教会我,爱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,而是细水长流的陪伴。父母用这封信,让我懂得了“父母之爱,藏在时光的褶皱里”,而我也终于学会了如何用文字,将这份爱传递下去。

欢迎分享转载→ 父母给孩子的一封信

上一篇:激荡三十年读后感

下一篇:逆境出人才

用户评论

© 2013-2018 - 经典文学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88888888号-1收藏本站 - 网站地图 - 关于本站 - 网站公告 - 合作申请

闽ICP备2021017268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