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经典名句 > 早安说说 > 本文内容

鲁迅小时候的故事

发布时间:2025-10-30 05:40:02源自:http://www.xiziv.com/作者:经典文学网阅读(195)

**鲁迅小时候的故事**

清晨的绍兴城笼罩在薄雾中,乌篷船划过河道,船娘哼着越剧小调,水面上泛起细碎的光斑。我站在三味书屋的青石台阶上,望着屋檐下悬挂的铜铃,耳边似乎还回荡着父亲咳嗽的声音。那年,我六岁,正坐在私塾的木凳上,手里握着泛黄的《鉴略》,目光却总被窗外的槐树吸引。阳光透过枝叶洒在书页上,斑驳的光影仿佛在诉说着什么,而我尚未明白,这些看似平常的日常,早已在命运的流转中埋下伏笔。

那年,父亲因病卧床,家中弥漫着药香与愁绪。我常常在清晨天未亮时便被叫醒,端着药碗去厨房。灶台上的火苗在黑暗中跳跃,药汁的苦味在舌尖蔓延,我却从未抱怨。母亲低声哼着绍兴小调,哄我入睡,而父亲的咳嗽声总在深夜格外清晰。那时的我并不懂得,病榻上的父亲正用颤抖的手为我勾勒出一个世界的轮廓——他教我背诵《论语》,却在我识字后悄悄递给我一本《幼学琼林》;他亲手为我缝制棉衣,却在病重时将祖传的银元宝藏进我的书包。这些细碎的日常,像一根根丝线,将我的童年编织成一张密网,而网中的每一处褶皱,都藏着对未来的隐喻。

然而,童年的平静很快被打破。那年冬天,父亲的病情急转直下,家中请来了两位乡医。他们用草药煎煮,药香在屋内弥漫,可父亲的面容却愈发苍白。我站在一旁,看着母亲用颤抖的手为父亲擦拭额头,泪水在眼眶中打转。最终,父亲在某个清晨永远地闭上了眼睛,留下的只有那本未读完的《鉴略》和一句未说完的遗言。那年,我八岁,第一次直面死亡的冰冷。我跪在父亲的灵前,手里紧握着他的银元宝,忽然明白这枚硬币的分量——它不仅是财富,更是父亲用生命换来的希望。

在父亲去世后,我开始独自承担起家庭的责任。清晨的药香依旧,但母亲的背影却愈发佝偻。我偷偷将《幼学琼林》藏在枕头下,趁先生不注意时翻阅,书页上的字迹在昏黄的灯光下跳跃。一次,我在私塾里被发现偷看禁书,先生怒斥道:“你这孩子,竟敢违抗师训!”我低着头,手指死死掐住书页,泪水却模糊了视线。那一刻,我仿佛听见了父亲临终前的叹息,也看清了旧式教育的桎梏。我将书页藏进袖中,跑出书屋,奔向城外的乌篷船,船娘递给我一把竹篙,我第一次感受到自由的重量。

那年夏天,我随母亲搬离三味书屋,住进城外的草屋。屋外的槐树依旧,但树下的石桌已被搬走,取而代之的是母亲用草绳编织的竹床。我常常坐在门槛上,看蚂蚁搬运食物,听蝉鸣穿透树影。一次,我偷偷将《幼学琼林》的残页折成纸船,放入溪流。纸船载着文字漂向远方,而我却在岸边久久伫立。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知识如同溪水,冲刷着旧世界的堤岸,而我,正是那个执笔的少年。

多年后,我站在绍兴的街头,回望童年。那些清晨的药香、午后的私塾、黄昏的乌篷船,早已化作记忆的碎片。但父亲临终前的银元宝、母亲眼角的泪痕、先生严厉的目光,却始终铭刻在心。我将这些片段拼凑成一幅画卷,画中的人物在时光中模糊,却始终未曾褪色。那些曾经的苦难与挣扎,如今化作笔下的文字,而我,终于懂得:童年不仅是成长的起点,更是照亮未来的灯塔。

那年,我十岁,开始在夜深人静时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感。墨水在宣纸上晕开,字迹歪歪扭扭,却饱含着对世界的疑问。我写下父亲的咳嗽声,母亲的叹息,私塾先生的怒斥,还有那年春天,我偷偷在墙角种下的野花。它们在风中摇曳,仿佛在回应我内心的呐喊。我将这些文字藏在竹筒中,等待某一天,让它们化作改变世界的力量。

如今,我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,童年的点滴如星辰般闪烁。那些被药香浸染的清晨,被私塾书声填满的午后,被乌篷船载走的黄昏,都在诉说着一个少年的觉醒。我终于明白,鲁迅的笔不仅是记录的工具,更是破晓的曙光。而那年,我六岁,第一次触摸到文字的温度,也悄然种下了改变世界的种子。

欢迎分享转载→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

用户评论

© 2013-2018 - 经典文学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88888888号-1收藏本站 - 网站地图 - 关于本站 - 网站公告 - 合作申请

闽ICP备2021017268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