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经典名句 > 早安说说 > 本文内容

我与地坛读后感

发布时间:2025-10-24 17:00:02源自:http://www.xiziv.com/作者:经典文学网阅读(167)

我与地坛读后感

【题记】

地坛的秋叶,总在无声处诉说生命的重量。

初秋的清晨,我独自走进了地坛。晨雾还未散尽,青石板上凝结着露水,踩上去发出细微的脆响。古柏的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,夹杂着远处寺庙的钟声,仿佛在低语着某种亘古的禅意。空气中浮动着淡淡的泥土气息,混着几缕桂花的甜香,让人恍惚间忘记了城市的喧嚣。我站在回廊下,看着银杏树在阳光下抖落金黄的叶子,忽然觉得这方天地,竟比任何书页都更真实地映照着生命的轨迹。

第一次走进地坛,是母亲病重时的某个黄昏。她躺在医院的病床上,虚弱得连呼吸都像风中残烛。我带着她来到这座古园,想让她感受些人间烟火。暮色中的地坛静谧如深潭,飞檐上的铜铃被风拨动,发出清越的声响。母亲扶着我的手臂,脚步蹒跚地走过那些残破的石阶,她忽然指着一座孤亭说:“你看,这亭子像不像我们家的院子?”我怔住了,看着亭子斑驳的木柱和褪色的朱漆,忽然明白母亲为何总爱在这里独坐。她曾说,地坛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故事,而她的故事,或许就藏在这片被岁月浸染的砖瓦间。

那年深冬,我因高考失利躲在地坛的长椅上发呆。寒风卷着枯叶掠过耳畔,银杏树的枝桠在暮色中如同枯瘦的骨骼。我数着地坛石阶的裂缝,忽然听见一个沙哑的声音:“你也在这儿?”抬头看见一位老人坐在不远处,他身着灰布棉衣,手里握着一只老式铜烟锅。我们沉默地对坐,直到暮色褪去,他才说:“我在这儿坐了四十年,每天看四季更替,却从未看懂过生命。”我望着他布满皱纹的脸,突然意识到地坛的沉默并非冷漠,而是用时间丈量着人心的温度。

某个春日的午后,我偶然在地坛的角落发现了一本泛黄的笔记本。翻开第一页,写着:“1975年4月,史铁生在此写下《我与地坛》。”字迹工整,仿佛在诉说一个遥远的故事。我顺着笔记的记录,看到他在地坛的每个季节都在寻找答案:春天的草木萌发让他想起生命的希望,夏天的蝉鸣让他思考存在的意义,秋天的落叶让他领悟苦难的价值,冬天的寂静让他学会与孤独和解。合上笔记本,我忽然明白,地坛不仅是史铁生的精神栖息地,更是无数人寻找生命答案的驿站。

暮色中的地坛,总让我想起那些在命运长河中沉浮的人。史铁生在这里与命运对话,而我在这里与母亲的回忆重逢。石阶上的裂痕像时光的年轮,银杏树的落叶是岁月的信笺,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生命的韧性。当我再次离开地坛时,手中握着的不仅是母亲留下的旧手帕,更有一份对生命的敬畏。那些在地坛里走过的日子,如同秋叶般飘落,却在心底沉淀出厚重的回响。

地坛的钟声依旧在暮色中回荡,仿佛在提醒我们:生命的答案不在远方,而在脚下这片沉默的土地。每一次驻足,都是与过去的对话;每一次凝望,都是对未来的期许。这座古园用四百年的光阴,教会了我如何在苦难中寻找希望,在孤独中触摸温暖。当秋风再次卷起地坛的落叶,我终于懂得,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抵达终点,而在于在追寻的过程中,与自己和解,与世界对话。

欢迎分享转载→ 我与地坛读后感

用户评论

© 2013-2018 - 经典文学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88888888号-1收藏本站 - 网站地图 - 关于本站 - 网站公告 - 合作申请

闽ICP备2021017268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