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9-04 16:40:02源自:http://www.xiziv.com/作者:经典文学网阅读(118)
敬业与乐业读后感
题记:人生在勤,不索何获。——《敬业与乐业》
引言:
《敬业与乐业》是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讲学时的演讲稿,全文以"责任心"与"趣味"为纲,探讨人生在世应当如何对待职业。文章开篇即以"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"破题,将抽象的敬业精神具象化为可感知的趣味体验。这种将道德教化与生活哲学相融合的写法,恰如一剂清凉的良药,让读者在沉思中领悟人生真谛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深感这篇文章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,它不仅揭示了职业与人生的关系,更指明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。在物质丰裕的时代,我们更需要这种将工作与生命融为一体的精神指引。
本论一:敬业是立身之本
梁启超先生指出:"凡做一件事,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。"这种将职业视为生命的态度,正是敬业精神的精髓。北宋科学家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中记载,他主持修筑堤坝时,常"夜以继日,手足胼胝",即便在寒冬腊月也坚持在工地巡视。正是这种对职责的坚守,让他在水利、天文、数学等众多领域取得突破。明代文学家宋濂年轻时"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",在求学路上不畏艰辛,最终成为一代宗师。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,敬业不是简单的劳动,而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。当工匠将每一道工序视为艺术创作,当科学家把每个实验当作探索真理的阶梯,职业便升华为生命的延续。这种精神在当代依然闪耀,如敦煌研究院的樊锦诗扎根大漠五十余载,用毕生心血守护千年壁画,正是对敬业精神的最好诠释。
本论二:乐业是幸福之源
"做工好苦呀!"这是许多人对职业的抱怨,而梁启超先生却认为"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"。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,实则揭示了人生境界的真谛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担任杭州刺史时,将治理政务视为"治水之乐",在西湖疏浚工程中"与民同乐",最终留下"绿杨堤畔问花时"的千古佳句。明代画家徐渭在《墨葡萄图》题跋中写道:"半生落魄已成翁,独立书斋啸晚风。"他虽仕途坎坷,却将绘画视为生命寄托,创作出传世佳作。这些事例说明,当一个人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,便能从中获得精神愉悦。就像茶艺师在冲泡茶汤时专注每一道工序,将简单的动作升华为艺术享受;像程序员在编写代码时,将逻辑推演转化为思维游戏。这种乐业精神,让枯燥的工作充满诗意,让平凡的人生绽放光彩。
结论:
《敬业与乐业》不仅是一篇讲演稿,更是一面照见时代的明镜。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,当许多人感叹"工作被机器取代",我们更需要重新审视敬业与乐业的意义。敬业是脚踏实地的坚守,乐业是仰望星空的追求,二者相辅相成,构成了完整的人生图景。正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,既需要匠人日复一日的精心绘制,也需要艺术灵感的灵动飞扬。站在新的历史节点,我们应当以"敬业"为基石,将工作视为实现价值的舞台;以"乐业"为翅膀,让职业成为滋养心灵的源泉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,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。这种精神传承,不仅关乎个人成长,更是民族复兴的基石,需要我们代代相传,薪火不息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敬业与乐业读后感
上一篇:中班角色游戏
下一篇:我的妈妈作文400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