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11-16 05:00:01源自:http://www.xiziv.com/作者:经典文学网阅读(179)
第三天三下乡体验,音乐·三下乡|“嘀嘀嘀”第三小队已在登封市垌头村集合完毕!,“驼乡青年”实践队三下乡•Day3,三下乡第三天:深入乡村
**三下乡·第三天**
清晨的露珠还未消散,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混合的清香。我们背着行囊,踩着石板路走向村里的小学,脚步声在空旷的村庄里回荡。远处的山峦被薄雾笼罩,仿佛一幅未干的水墨画,而近处的田埂上,几只白鹅悠闲地踱步,偶尔低头啄食水中的浮萍。村口的老槐树上,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,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。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,照亮了我们略显疲惫却充满期待的脸庞。这是三下乡的第三天,我们已逐渐适应了乡村的生活节奏,但新的挑战也在悄然逼近。
初遇时,我们被安排走访村里的几户困难家庭。村长带我们来到李奶奶家,她的房子是用泥砖搭建的,墙面上斑驳脱落,屋檐下挂着几只破旧的铁皮桶。李奶奶坐在门槛上,手里搓着干枯的稻草,脸上布满皱纹却带着温和的笑容。她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,用方言和我们攀谈,讲述着村里近年来的变化。我们注意到,她的家里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,唯一的一张木桌缺了一角,却摆着几本泛黄的课本。李奶奶的儿子在外地打工,常年不回家,她只能靠种地维持生计。她提到,孩子们上学的路很远,常常需要走一个小时的山路,而我们带来的文具和书籍,对她来说就像雪中送炭。临别时,她塞给我们一篮自家种的花生,说这是最朴实的礼物。
然而,第三天的行程并不如预期般顺利。下午,我们计划组织一场关于环保的讲座,但村里的孩子们却迟迟没有来。我们询问村长,得知前几天暴雨冲毁了通往小学的石板路,许多孩子只能徒步绕道,或者干脆辍学帮助家里干农活。更糟糕的是,我们带来的环保宣传资料在运输途中被淋湿,字迹模糊得难以辨认。面对这一突发状况,我们临时决定改变计划,带着孩子们到村后的山坡上,用最原始的方式讲解环保知识。我们捡起几块被丢弃的塑料瓶,教孩子们如何用它们制作简易的花盆,又用树枝和树叶拼成“环保标语”。孩子们的笑声在山间回荡,他们第一次感受到环保的趣味。然而,当夜幕降临,我们发现山坡上的临时讲台被野狗破坏,资料散落一地,心中不免泛起一丝沮丧。
顿悟发生在第二天清晨。我们带着修补好的资料再次来到山坡,却发现孩子们早已在等我们。他们用草绳将资料捆好,还带来了自己用废纸折的“环保小卫士”徽章。一个叫小芳的女孩主动提出,要带我们去寻找更适合的场地。她带着我们穿过蜿蜒的田埂,来到村边的一片空地,那里曾经是废弃的晒谷场,如今被杂草覆盖,却因阳光充足而成为天然的教室。孩子们在空地上围坐成圈,我们用树枝在泥土上画出环保的图案,讲述河流污染的后果,以及如何用行动守护家园。小芳在听完后,认真地用树枝在地上写下“保护环境,从我做起”,她的字迹歪歪扭扭,却充满真诚。那一刻,我们意识到,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华丽的课件,而在于点燃孩子们心中的火种。
余韵随着夕阳渐渐落下。三下乡的第三天,我们没有完成原定的计划,却收获了比预期更珍贵的东西。孩子们用稚嫩的手捧着我们带来的种子,说要种在自家的田里,让绿色走进生活。他们围在我们身边,分享着自己对未来的憧憬,有的想成为老师,有的想当医生,还有的想回到城里找一份好工作。我们明白,这些梦想背后,是他们对改变现状的渴望。回程时,村长送我们一袋晒干的玉米,说这是村里最丰盛的礼物。我们握着这袋玉米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——原来,乡村的温暖不在于物质的丰富,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真诚。三下乡的第三天,我们不仅传递了知识,更在彼此的交流中,读懂了这片土地的坚韧与希望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音乐·三下乡|“嘀嘀嘀”第三小队已在登封市垌头村集合完毕! 三下乡是哪三下
下一篇:幽默搞笑段子18 龟丞相搞笑图片